初秋時節,晨曦微涼,驅車駛入福鼎市前岐鎮小岳村。蜿蜒山路旁,連綿茶山如碧波蕩漾的綠綢。山風裹挾著茶香鉆進車窗,沁人心脾。 車輪轉過一個急彎,不遠處的山坡上,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茶山的寧靜。只見幾名工人正熟練地將一捆捆曬得干透的茶梗,整齊地送入粉碎機中。瞬間,細碎的茶粉如雪花般從機器出口紛紛揚揚地飄落。 工人將茶梗送入粉碎機中 余清軍捧起一把茶粉,湊近鼻尖輕輕嗅了嗅,又細細查看,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這些粉末,可是我們培育白茶香菇的寶貝原料!”在他身后,茶粉堆成小山,正等待被制成菌棒。 余清軍是福鼎市豐岳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曾獲福鼎市鄉土人才“種植能手”、2021年度福建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榮譽。“過去,茶梗處理讓茶農頭疼。大量茶梗被隨意丟棄,既浪費又影響茶樹生長。”余清軍介紹。 茶農的“煩惱”如何變成了余清軍的“商機”?2020年,余清軍偶然發現茶梗價值,經過無數次試驗,他成功用茶枝、茶梗替代傳統木屑,用于栽培食用菌。更可喜的是,采摘期結束后,廢棄菌棒經過處理后再“反哺”茶田,形成“農業廢棄物—特色菌菇—有機肥料”的循環產業鏈。 余清軍察看菌棒情況 這一模式不僅實現了“變廢為寶、綠色循環”,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一畝茶園能產兩三噸干茶梗,按500元一噸算,就能給我們增加千把塊的額外收入!”站在茶樹旁,小岳村茶農董榮德向記者算起經濟賬。而這僅僅是循環鏈條的“第一波紅利”——等到茶園施上用廢棄菌棒制成的有機肥,茶樹長勢更旺、茶葉品質更高,春茶上市時自然賣得好價錢;農閑時去菇棚幫忙打理菌棒、采摘香菇,一天還能多賺百來元。 茶農董榮德運送茶梗 經過幾年的不懈摸索,白茶香菇的種植技術已經日臻成熟。“與普通香菇相比,它更甜、更脆、更香,還含有茶多酚、茶堿等營養成分,深受消費者青睞。”余清軍說。去年,該合作社共種植白茶香菇4萬根菌棒,實現總產值近45萬元,成功帶動十幾個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白茶香菇 產業越做越穩,余清軍的思路更活,他開始投入白茶木耳試驗種植。在合作社的試驗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菌絲正在茁壯成長。他滿懷憧憬地說:“后續我們還會研發更多‘白茶+’衍生產品,讓‘白茶+菌菇’的家族再添新成員。同時,我們會把成熟的種植技術免費分享給周邊農戶,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茶梗育菇、廢棒肥茶”模式,并非福鼎循環農業發展的個例。近年來,福鼎市按照“農業穩市”的發展思路,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特色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新路徑——積極推廣“早稻-晚稻-蠶豆”輪作,推動阿財農牧、荷垚農牧等企業帶動“玉米種植-山羊養殖-羊糞肥茶”循環模式推廣,形成從單一產業試點到多領域覆蓋、從分散探索到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更持久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