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以后,習近平持續推動福州市國有大中型企業陸續推行規范化股份制改革試點。在幾次會議上,他反復強調,國有企業要在市場上大膽去闖去試,政府政策上要予以扶持。當年,福州就選擇了近10家符合產業政策、經濟效益好、有明確投資項目的大中型國企作為推行規范化股份制改革試點。”陳明森記得很清楚。
“習近平同志在福州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曾經說過,改革要有一個‘敢’字,‘要勇挑重擔,敢于迎難而上;大膽開拓,敢為天下先’。當遇到各種各樣困難的時候,‘不能老強調條件太差、優惠太少、歷史包袱太重、人事關系太復雜,等等’。”福州市的幾位老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
在習近平的推動下,新組建的鑫利森公司,使福州絲綢印染廠徹底跳出了虧損泥潭;福州軋鋼廠與濟南鋼鐵總廠聯營,進而由松散型合作轉為緊密型合資,并引進外資,成立“中中外”企業;福州硫酸廠成功兼并了兩家下游企業,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1995年6月15日,習近平在《福州晚報》上發表《福州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一文。文中說,福州國有企業通過深化改革,涌現出一批“拳頭產品”“全國單打冠軍”和全國同行中的佼佼者。據初步統計,1994年福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148.6億元,增長45.1%。
“推動國企改革,習近平站得高、看得遠。他在調研國有企業時多次說過,擺脫企業困境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改革。”在時任福州市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方慶云看來,當年國有企業能否實行股份制的爭論與探索,帶來了新舊觀念的激烈撞擊,而改革攻堅,無疑成為推動福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兼任福建省國資委主任,以更大力度推進全省國企改革。
相關鏈接:
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
六年七下晉江
【背景】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分別在《人民日報》《福建日報》發表關于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的署名文章,總結“晉江經驗”,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晉江經驗”及其啟示,至今讀來仍發人深思、啟迪心智。
“習近平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福建省長的6年里,7次來晉江調研,我陪同了4次,受益匪淺。”時任晉江市委副書記陳章進說。
陳章進今年76歲,已退休在家。老陳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4次陪同調研的時間分別是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2年。
2002年下半年,《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刊發了習近平的署名文章。文章高屋建瓴地指出,“晉江經驗”是晉江人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老陳說:“這應該是習近平對晉江發展如此關注的原因。”
“改革開放前,晉江窮啊,不少人只能靠地瓜、稀飯填肚子。”陳章進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記得當年的苦日子。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陳埭鎮的群眾奮起突破“左”的束縛,立足僑鄉“閑房、閑資、閑散勞動力”多的特點,聯戶集資興辦鄉鎮企業,1984年陳埭成為我省的第一個億元鎮,其他鄉鎮紛紛學習、仿效,在晉江大地上形成了一股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
到1989年,晉江的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幾十個億,財政收入首次突破一個億。
1992年,晉江撤縣設市,年均近30%的GDP增速仍在繼續。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全國上下一片生機勃勃,晉江市黨委政府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放開手腳搏擊商海。1994年,這個縣級市開始領跑福建縣域經濟。
“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晉江經濟發展下一步該怎么辦?”老陳記得,在1999年的那次調研中,習近平提出這個極具前瞻性的問題。
當時正值世紀之交,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步入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深度融入全球化體系;亞洲金融危機余波未平……
以鄉村工業化為主要特征的“晉江模式”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煙囪比電線桿還多”。多則多矣,然而“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富則富矣,卻是“低端競爭,富而不強”。
晉江經濟快速發展,究竟要走怎樣的路子?帶來怎樣的啟示?
“習近平除了進社區、訪農村、走基層,重點走訪了恒安、潯興、親親、優蘭發、環球等十幾家企業,與企業家交流談心。他問得很細,經常一個廠一呆就是一個多小時。”老陳回憶起調研時的點點滴滴,“每一回進企業,他都仔細詢問有沒有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市場是怎么開拓的,企業要怎樣才能做大,存在哪些困難。”
“晉江市委市政府按習近平在調研中提出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積極培育了一批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舉辦各類博覽會,開通晉江企業網等,還致力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先后建成創意創業創新園、高校科教園等5大創新載體。有這些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原先小個子的民營企業,就能長得更高,長得更快。”談起晉江經濟的發展變化,老陳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