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經” 奏響振興曲 ——專訪中共福鼎市委書記林青 文|《海峽通訊》記者 吳載文 魏喆銘 近年來,寧德福鼎市毫不松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緊扣創建“山海融合鄉村振興樣板縣”的新發展目標,念好“山海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走好具有福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日前,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共福鼎市委書記林青。 林青(右三)在福鼎市龍安化工園區邦普二期調研項目推進情況。 《海峽通訊》記者:福鼎是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林青: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必須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務。福鼎市赤溪村是“中國扶貧第一村”,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的地方,我們更有責任、更有義務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銜接好、落實好。 近年來,我們通過完善動態監測幫扶、聯農帶農增收、就業服務保障等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實基礎。截至2024年底,全市脫貧人口家庭年人均純收入25949元、增長8.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3元,增長7%,居寧德第一。 強化動態監測幫扶。我們充分發揮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系統作用,線上線下拓展防止返貧致貧監測渠道。著重針對低收入人口開展常態幫扶,疊加用好醫療、教育、住房、低保等普惠政策與特惠政策,全覆蓋提高脫貧戶政策兜底保障水平。2021年來,累計發放救助金47184.43萬元。 聯結帶動群眾增收。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股份合作、盈余返還、訂單帶動、勞務用工等方式推動農民與現代農業產業鏈深度銜接,有效增加了農民經營性、工資性等收入。近年來,我們打造了22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輻射80多個建制村,帶動約2萬戶農民每年增收1萬元。目前,福鼎共有家庭農場77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5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66家。 抓牢脫貧人口就業。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重點加大以工代農力度,推動福鼎時代、鼎盛等大型企業用工同本地農民就業有效對接。2021年以來,福鼎發布適合脫貧勞動力就業崗位5萬余個。近年來,我們還深入實施“雨露計劃”,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354個,實現脫貧人口有勞動力家庭至少1人就業。 《海峽通訊》記者: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推動產業振興方面,福鼎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青:我們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念好“山海經”,通過構建“1+2+N”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積極探索農場區域集團化改革,組建農墾集團,創新實施“政府+公司+經營主體”模式,整合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復墾和生產種植等工作質效。2021年以來,全市共建設高標準農田4.645萬畝,打造福鼎特色的“早稻—晚稻—蠶豆”三熟制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1.5萬畝,實現畝產值超萬元。 攥緊兩大拳頭產業。培育壯大福鼎白茶、海洋漁業兩大百億級產業。茶產業方面,持續提升福鼎白茶品牌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福鼎白茶已連續16年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榜單,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55億元,為全社會提供就業崗位10萬余個,8萬多戶茶農戶均收入超4萬元,其中三分之一茶農戶均收入超10萬元。海洋漁業方面,實施海洋強市“六大工程”,推廣深遠海養殖基地和環保型撐桿養殖,打造“中國大黃魚育苗基地——福鼎”公共品牌,全年培育大黃魚種苗12億尾,約占全國總量的60%以上。著力推動紫菜、淡菜、海蠣、青蟹等多元產業發展,打造種類齊全、多姿多彩的“藍色糧倉”,帶動全市6萬以上漁業從業人口增收致富,預計今年海洋漁業產值將突破百億元。 壯大N種特色產業。我們發揮福鼎山多海闊、物產豐饒的生態優勢,圍繞做優“土特產”文章,連續多年實施“花香果海”“金山銀山”“畜牧業三穩三提升”等系列行動計劃,加強山羊、四季柚、檳榔芋、黃梔子、黃椒、蠶豆、藥材等N種特色農產品開發,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增量連續三年排名全省前三。 《海峽通訊》記者: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福鼎市深入實施“百萬村財、千萬鄉財”行動,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青:近年來,福鼎通過實施“百萬村財、千萬鄉財”行動,深挖資源優勢、凝聚發展合力、創新多元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量質齊升。 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項目模式由“物業租賃型”“資源開發型”為主的單一渠道向“服務創收型”“特色產業型”“村莊經營型”等多樣渠道轉變。截至2024年底,福鼎已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收入50萬元~100萬元的村從2020年的7個增長到59個,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從5個增長到42個。村集體經濟平均年收入增長至56.44萬元。 鄉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我們在謀劃集體經濟增收項目時,注重運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持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使鄉村產業形態不斷豐富、農村各行業蓬勃發展。比如,沙埕鎮環敏灶灣8個村運用玻璃鋼撐桿新技術養殖紫菜,相較以往毛竹養殖模式,每畝成本降低30%以上,同時極大減少了海漂垃圾產生。 黨群干群關系不斷密切。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強村公司)+農戶”“村黨組織+農戶”等聯農帶農經營發展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同時,將集體經濟收益主要用于解決群眾就學、就醫、養老以及人居環境整治等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海峽通訊》記者: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上,福鼎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青:城鄉融合的核心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我們一體謀劃推進基礎設施、產城融合、全域旅游等布局建設,特別是我們按照寧德市委部署,深入實施了寧德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七大行動,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壁壘,打造更加緊密的融合體系。 推動基礎設施聯通。發揮集鎮連城帶鄉作用,統籌布局建設交通、供水、物流、環衛等城鄉基礎設施。投資16.5億元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人口覆蓋率達96.8%。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所有鄉鎮建成垃圾收集轉運系統,所有建制村建立常態化保潔機制。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持續推進農村路網建設,探索客貨郵聯運等模式,打通城鄉要素資源有序流通“堵點”。 推動產城互動集聚。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重點發展福鼎白茶、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鏈,培育壯大一批新型工業重鎮、特色農業大鎮、魅力文旅名鎮,引導產業、人口和資源要素向城鎮集聚,形成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的發展格局。強化先進產業輻射帶動,打造前岐—雙岳、店下—龍安、佳陽三個千億產業片區,統籌城鎮與園區基礎設施、生活配套建設,促進產業園區和生活社區兩區聯動發展。 推動旅游全域融合。圍繞“山、島、灣、湖”等優勢資源,強化全域旅游布局,創新打造體旅融合、白茶始祖、美食地標、文化主題四大特色城市IP,建成食品谷產業園、花卉科技創業園、船避山農業特色品種園,培育海島民宿、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建成白茶大道等重點線路,加快8號濱海風景道建設,推動全域景區景點串聯成線,帶動沿線農民增收和城鄉融合發展。2024年,福鼎市接待旅游人數1155.98萬人次、同比增長11.8%,旅游收入140.91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鄉村游游客人數300.24萬人次、同比增長14.2%,收入18.03億元、同比增長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