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晨霧如紗。清晨,福鼎市磻溪鎮金谷村村民林國黨像往常一樣,挎上鋤頭、戴上草帽,沿著山路走向金盤寨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林下種植基地。“我在這里的主要工作是田間除草,活兒不重,一個月能賺3000多元,挺好的。”他彎腰撥開一叢翠綠的葉片,仔細察看溫郁金的長勢。 像林國黨一樣,實現“家門口”就業的農戶還有不少。近年來,福鼎市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在林下規模化種植中草藥,不僅盤活了山林資源,更拓寬了村民的致富路徑。 村民在林下種植基地勞作 走進金盤寨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林下種植基地,仿若走入一個隱于山間的“綠色銀行”。林木蔭翳之下,10萬株鐵皮石斛依附著樹干茁壯生長,分片種植的溫郁金、黃精、白芨等藥材長勢喜人。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溫郁金80余畝、黃精40余畝、白芨20余畝。 鐵皮石斛依附著樹干茁壯生長 “我們這幾個品種都屬于藥食同源類,市場需求旺盛。”金盤寨生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莊傳清從地里刨出一株白芨,向記者展示生長情況,“它們生長周期較長,一般3到5年才能采收,但這里的地理和氣候特別適合種植,長勢不錯。”因產品品質優良,合作社已與多家收購方達成穩定合作,并計劃擴大種植規模。 莊傳清觀察白芨生長情況 金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大為表示,下一步,村里將繼續拓展林下空間,通過種植、養殖、產品加工等多種經營模式,促進林業與農業、畜牧業、中藥材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林地綜合效益,推動村財與村民“雙增收”。 林下種植基地內的藥材長勢喜人 不僅是金谷村,鄰近的蔣陽村同樣生機盎然。惠民生態農林專業合作社在這里種植了200多畝林下中藥材,其中黃精占150畝。“最近正在平整土地,10月開始采種,接下來計劃開展良種培育和種苗銷售。”合作社工作人員鄭存余說,與傳統種植型合作社不同,該合作社探索種苗繁育和銷售,拓寬增收途徑。 農技專家在磻溪鎮查看林下作物生長情況 金谷村與蔣陽村的實踐,是福鼎市發展林下經濟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福鼎市圍繞“1+2+N”農業產業格局,制定《福鼎市“金山銀山”行動計劃》,明確將林下經濟作為重點產業來培育。除了中草藥種植之外,福鼎還持續發展梔子、山蒼子、油茶等特色經濟作物,并積極培育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不斷豐富“林下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油茶林 梔子花 在一系列政策引領與市場驅動的雙重助力下,福鼎正穩步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共贏的振興之路。數據顯示,目前,福鼎市林下經濟發展面積已達6.9萬畝,涵蓋黃精、石斛、金線蓮等10多個品類,總產值達5.35億元,參與農戶7200戶。截至2024年,福鼎市已登記涉林合作社、家庭農場122家,其中,省級示范社2家、寧德市級示范社8家、福鼎市級示范社6家。這些合作社普遍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并包銷產品,農戶則通過土地流轉、田間管護、勞務用工等方式參與其中,助農增收成效顯著。 青山不負人。夕陽西下,林國黨拍了拍褲腳的泥土,望著漫山翠綠,笑著說:“山還是這些山,可如今滿山都是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