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拿地已入高峰期
10月以來,開發商對于土地的需求及地方政府加強土地財政收入的預期不減,一些地方城市明顯加大土地供應力度。有專家認為,四季度土地成交或有望達到甚至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全國土地市場繼續維持活躍的可能性較大。下半年以來,隨著資金壓力的減輕,在滿足未來戰略目標的開發需求、進行必要補倉的前提下,房企拿地進入高峰期,實力房企成為絕對主流。由于一線城市地價水平較高,中小房企生存空間有限。
就在近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房山區分中心舉行了2012年房山區土地儲備供地項目推介會,重點推介51宗2012年供地項目,總面積1009.39公頃,主要分布于6個熱點板塊(長陽、良鄉、閻村、竇店、周口店、長溝),遠洋、萬科、中鐵、首創、合生、保利、龍湖、金地等諸多品牌房企出席。此次土地推介會相當于告知土地利用規劃的作用,起到告知哪些土地具備出讓意向,并不等于即將推出,其中很多地塊還處于土地一級開發階段,地塊通平狀況不具備招拍掛出讓條件。
盡管這51宗地未來何時正式入市交易還取決于當前的土地開發速度,但此次推介會仍釋放出積極的市場信號。不少業內專家認為,加大土地市場供應的預期,調整供需比例,有利于降低土地競爭的激烈程度,減少高價地塊的產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來樓市的潛在供應量,從而穩定房價預期。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表示,未來不管是區政府或分中心推介土地,還是北京市相關部門公示出讓計劃,只有真實呈現土地未來供地量與推地時間,才能讓房企有的放矢、放棄哄搶,進而維護土地市場交易秩序,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
■專家看法
招標或成未來主流交易方式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認為,當前土地競價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房企拿地心態不當容易造成價格虛高,對區域房地產市場帶來錯誤的市場預期。
理論角度分析,掛牌方式出讓多適用于土地市場低迷時期,土地需求旺盛時則演變成拍賣方式,掛牌與拍賣方式都不適用于當前的市場環境。按照2007、2010年的經驗來看,招標出讓或許是土地市場競爭激烈環境之下唯一可選的方式。一方面,開發企業只有一次性報價的機會,有利于理性價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項目規劃、工程進度、資本實力等各類因素的綜合考慮,也有利于保障后續樓市供應量的控制。鑒于此,招標或為未來主流交易方式。晨報記者接貴云 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