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放大特色優勢,不斷激活后勁潛能
◆ 經濟總量大增長,社會民生大補缺,城鄉面貌大變樣,交通物流大提速
◆ 直面問題、敢于擔當、勇于改革
◆十八大以來,“海絲核心區”、“自貿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任務書”落地八閩,“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藍圖正徐徐展開
白鷺翩飛,鳳凰花開。9月的廈門嘉賓云集,“金磚”閃亮。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作為中國主場外交高光時刻的“會客廳”,廈門以“高顏值、高素質”的城市魅力收獲海內外廣泛“點贊”。
從海防前線到魅力之城,廈門的“蝶變”成為改革開放偉大歷程的一個縮影,更打開了八閩大地建設發展新宏圖的一扇形象窗口。
坐擁“臺、僑、特、海”等多重優勢,連接長三角、珠三角兩大經濟圈,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克服腹地空間有限、資源稟賦不突出、基礎設施欠賬多等不利因素,揚長避短,厚積薄發,逐漸從東南一隅崛起為我國區域經濟重要板塊。
好風憑借力,潮起再揚帆。黨的十八大以來,“海絲核心區”、“自貿試驗區”、“生態文明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任務書”落地八閩,福建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海峽西岸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絢爛圖景和生動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藍圖正徐徐展開。
▲ 這是9月5日拍攝的廈門國際會議中心(張國俊攝)
把握多區疊加的時代機遇
持續放大特色優勢,不斷激活后勁潛能,福建在國家發展大局和自身發展階段的交匯點上,找準前行新坐標,開辟發展新境界
潮涌東南,八閩風起。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啟新航程。應時順勢、繼往開來,福建重新審視自身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在服務全國大局中找準福建定位,在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展現福建作為。
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保護好、利用好最具競爭力的生態優勢,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探索新路、續寫新篇。
全國第一的森林覆蓋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的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重、比全國水平高19.6個百分點的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占比……
這是一組讓福建人引以為榮的環境質量指標,新世紀初率先推進的生態省建設讓福建始終引領綠色發展之先,久久為功的生態文明建設花繁果碩。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從大地披綠到心中播綠,福建全省上下逐漸形成“生態自覺”。
▲ 2016年12月8日拍攝的福州城市規劃館附近的白鷺群(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閩南安溪縣是知名茶鄉,茶產業的興盛一方面帶來了富民效應,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生態壓力。為了永續發展,保護一方水土,近年來安溪著力推動“三加三減”工程。
據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介紹,“三加”即“加高新產業”、“加崩崗治理”、“加河長山長”;“三減”即“減石材行業”、“減茶園面積”、“減污染排放”;加減法之間,安溪的產業支撐和環境治理不僅實現了量的變化,更有了質的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閩南漳州近年來立足“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發展定位,推動“生態 ”運作,單一經濟果園變成了生態公園,郊野山地變成了旅游勝地……由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灣湖、南湖和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組成的“五湖四海”成為生態名片。投資項目涌向漳州,“五湖四海”周邊43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達67億元。
既為一省找路,更為國家試驗。去年8月,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花落八閩,以此為新起點和強支點,福建生態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有望率先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 這是福建武夷山市吳屯鄉大渾村千畝稻田(9月13日攝)
在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和區域差異發展布局交匯中,圍繞海絲核心區做強海洋優勢,做好涉海文章,打造“閩在海中”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