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雖美味 但也暗藏危險 近日 泉州一名六旬男子 撈魚時腳底被劃傷 感染罕見的海洋創傷弧菌 導致雙下肢潰爛、出現膿毒性休克 險些截肢 無獨有偶 一位賣海鮮的攤主不慎被魚刺扎傷 同樣感染該細菌 引發高燒和嚴重感染 醫生提醒: 大家處理海產品時務必做好防護 小傷口也可能招來致命風險! 撈魚不慎染菌 出現膿毒性休克 “好不容易撈了幾條魚,可還沒處理魚,自己就先被送進了醫院。”昨日,66歲的南安人老吳在泉州市第一醫院燒傷科換藥時懊悔不已。談及過去一個多月的治療經歷,他仍心有余悸。 7月初,老吳見家附近水池開閘放水后水位下降,便帶著網兜去撈魚,想為家人添一道菜。撈魚過程中,他感到腳底被異物劃傷,但未太在意。回家后,老伴幫他在傷口處涂抹了碘伏。本以為無大礙,不料第二天老吳就開始發燒,血壓急劇下降。 第二天,老吳去了南安當地醫院治療,但情況一直不見好。隨后,他轉往泉州市第一醫院治療,抵達時已是凌晨四五點。當天接診的值班醫生張謀智為老人檢查后發現,患者雙下肢腫痛,局部皮膚瘀青破潰,屬于典型的壞死性筋膜炎表現。加之老人本身患有帕金森病和2型糖尿病,很快就出現了膿毒性休克。為了挽救生命,醫院迅速開通綠色通道,為老人施行雙下肢清創手術。術后,老吳被送入重癥監護室。經菌培養確認,導致其病情急劇惡化的“元兇”是海洋創傷弧菌。治療6天后,老人病情穩定轉入普通病房,后又接受了多次清創及皮瓣修復手術。 賣海鮮被刺傷 店家高燒不退 近日,泉州迎來開漁季,漁民紛紛出海作業,收獲喜悅之余也潛藏危機。石獅蚶江55歲的許先生經營一家海鮮店,8月13日,他的左腳不慎被魚刺扎傷。起初他未予理會,繼續工作,但三天后左腳紅腫疼痛、行走困難,并出現39.7℃的高燒。家人見狀立即送醫救治。 負責接診的醫生發現,許先生左下肢腫脹,局部皮膚紅腫、破潰并有滲液,判斷為壞死性筋膜炎。許先生的職業經常接觸海鮮,醫生懷疑患者是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當天,醫生為許先生實施左下肢切開減張處理,菌培養結果也證實該判斷。目前,許先生仍在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醫生提醒: 警惕“海洋殺手”創傷弧菌 據醫生介紹,創傷弧菌常棲息于溫暖海水及河口區域,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當人體皮膚存在破損(如劃傷、刺傷或潰瘍)時,接觸帶菌海水或海產品(魚、蝦、蟹、貝類等),細菌就可能經傷口侵入,引發嚴重感染如壞死性筋膜炎,病情進展迅猛。慢性肝病(如肝硬化)、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如癌癥、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酗酒、血色病以及老年人等免疫力較低人群,感染風險更高,病情也更兇險。 那么,該如何防范創傷弧菌感染? 醫生強調以下幾點預防關鍵: ●要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海產品,手部、足部有傷口時,切勿下海游泳、捕撈或處理海鮮; ●如必須接觸,應穿戴嚴密的防水手套、雨靴等防護裝備; ●若不慎被海鮮扎傷、劃傷,或被海水浸泡傷口,應立即以大量清水和肥皂沖洗,擠出污血,并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要密切觀察傷口變化及全身狀況,切勿因簡單消毒而掉以輕心; ●一旦出現紅腫、熱痛加劇,伴有發熱、畏寒、乏力、頭暈或血壓下降等異常,須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海鮮接觸史。 醫生強調,創傷弧菌感染要早識別、早干預,延誤治療可能面臨截肢甚至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