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是第九個全國殘疾預防日 今年的主題是 預防傷害致殘 共創健康生活 傷害致殘的防控, 從消除安全隱患、排除安全疏漏做起! 工作場所常見的 致殘風險有哪些? 工作中發生的殘疾主要由工傷和職業病所引起。工作場所常見的致殘風險,按致殘因素的性質一般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不良工效學等類別。 物理性致殘風險包括噪聲、電離輻射以及生產事故發生時的機械沖壓、撞擊和切割等。如,勞動者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的噪聲所引起噪聲聾,可造成聽力殘疾。電離輻射所致的放射性白內障及其他放射性損傷,可造成視力殘疾及多重殘疾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機械沖壓、切割可能導致肢體殘疾。 化學性致殘風險包括生產性毒物、粉塵以及生產事故中大量逸散的有毒物質等。如,重金屬接觸超標可引起勞動者肢體功能障礙和神經損傷;生產性粉塵可能導致塵肺病,影響肺功能并導致軀體活動能力受限。 在醫療、畜牧等行業中,工作人員可能接觸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生物性危險因素,進而面臨感染風險。如,布魯氏菌病(由布魯氏菌引起),可能導致脊柱畸形,造成肢體殘疾。 當工作場所不符合人機工效學設計,如,體力負荷超限容易引起勞動者肌肉骨骼系統損傷,嚴重時可導致活動受限和運動功能喪失,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有效預防 工作場所存在的致殘風險? 工作場所中致殘風險的防控應堅持三級預防原則↓ 一級預防,是從根本上消除或控制職業性致殘風險,應從人、物、環境、管理等四個方面采取有關措施。 人的方面,勞動者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強化防護意識,根據崗位需求正確佩戴個體防護用品,發現安全隱患應及時報告,牢固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物的方面,用人單位應對機械、設備、設施、材料等進行安全衛生設計,有效落實防塵、防毒、防噪聲、防輻射等措施,減少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降低生產安全事故發生風險。 環境方面,用人單位應加強對工作環境安全的管控并優化作業流程,定期檢查消除漏水、漏電等各種安全隱患。 管理方面,用人單位應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防控管理和管理責任缺失所導致的危險因素,做好重點崗位勞動者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加強對致殘風險預防的宣傳培訓。 二級預防,是早期發現職業性致殘風險造成的健康損害并采取干預措施,包括對勞動者進行定期的職業健康檢查、建立工傷應急機制、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等,在勞動者發生健康損害的初期及時進行干預從而避免發生發展為殘疾。 三級預防,是在發生殘疾后積極采取治療和康復措施,幫助殘疾人重建社會功能,如,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適配輔具恢復勞動能力、開設無障礙崗位等,最大限度恢復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生活環境中, 如何做好傷害致殘的預防? 傷害致殘占后天性致殘的較大比例。其中尤其以交通事故和生產消防安全事故居多,這要求有關部門加強道路交通和運輸安全的管理,加強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監督的管理。 要求每個人做到不超速、不疲勞、不酒駕、不無證駕駛和居家“三清三關”。 三清三關是家庭防火的重要措施,具體包括: 三清↓ 清陽臺:及時清理陽臺雜物,避免堆放易燃物品。 清樓道:不在走道處堆放雜物,確保通道暢通。 清廚房:定期清理廚房,遠離明火的可燃物品。 三關↓ 關電源:離開家時關閉電源,防止電器引發火災。 關氣源:關閉燃氣閥門,避免燃氣泄漏。 關門窗:確保門窗關閉,防止火星飛入家中引起火災。 對于兒童和老年人跌倒致殘的預防,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的共同參與,嚴格執行兒童用品強制性國家標準,積極推進養老機構、公共交通、環境設施和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此外,相關部門要加強農產品、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管,企業落實食品安全生產的標準,個人不購買、不食用,有質量安全隱患的食品、藥品;提升自然災害防范應對能力,拓寬殘疾人等人群預警信息接收渠道,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確保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及時安全避險轉移,對于傷害致殘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