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16個世界難民日。從2015年起,歐洲難民潮愈演愈烈,全球近兩千萬人逃往它國,規模為二戰后最大。這場難民潮看似突然,實則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戰”后規模最大難民潮
戰爭、自然災害以及其他各類危機造成民眾流離失所,淪為難民。近年來,各地人道主義危機不斷加重,特別是2015年以來,敘利亞、利比亞等中東、北非國家戰亂不斷,持續動蕩,加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猖狂作亂,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來,使得大批難民不斷外涌,形成“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難民潮。
全球約2000萬難民 多半不足18歲
據聯合國難民署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球共有約6000萬流離失所者,相當于全球每122人中,就有一人被迫背井離鄉。其中,逃離本國、前往他國謀生的難民數量約有2000萬人,超過一半的難民年齡都不足18歲。
難民從哪兒來?
這么多的難民,從哪里而來呢?位于中東地區的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是避難申請者的三大來源地。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阿富汗(2001年)和伊拉克(2003年)發動了兩場戰爭,除此之外,還軍事打擊利比亞(2011年),扶植敘利亞反對派打內戰,當地局勢因此持續動蕩,極端組織趁機坐大,進一步造成局勢惡化,導致難民潮的產生,進而引發歐洲難民危機。
難民去哪兒?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面對難民潮,發展中國家接收了86%的難民,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為接收難民人數前三名的國家,其中土耳其和黎巴嫩接收的主要是敘利亞難民,巴基斯坦接收的主要是阿富汗難民。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截止今年3月份,共有約480萬敘利亞難民登記在冊,土耳其、黎巴嫩、約旦接收了近450萬人,而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卻在隔岸觀火。這個超級大國僅僅安置了4035名敘利亞難民,幾乎排在最后面。面對外界指責,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曾承諾,將在2016財年,再接收一萬名敘利亞難民。不過,即便奧巴馬能如期兌現承諾,這對于解決難民危機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敘利亞爆發戰爭以來,德國和瑞典幾乎承擔了一半涌入歐洲的難民。難民赴歐的目的地大多是德國,德國是歐盟最大的難民接收國。
難民逃亡之路異常艱險
難民前往歐盟國家,需要經過地中海進行偷渡,去年以來已經有上千名難民葬身地中海,三歲的敘利亞男童艾蘭就是其中之一。
從土耳其的博德魯姆海灣,到希臘的科斯島,只有20公里的距離,坐船的話只需25分鐘。可以說是通往歐洲最快捷的一條路線,為此,許多敘利亞難民選擇從這里登船前往希臘,然后轉到德國等歐洲國家。
2015年9月2日凌晨3點,40歲的阿卜杜拉,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5歲的加里布和3歲的艾蘭,從博德魯姆海灣出發,準備前往科斯島。
這已是第三次嘗試了。前兩次,他試著偷渡到歐洲,但要么被人發現,要么差點淹死。這一次,他向蛇頭支付了4000歐元,唯一的條件就是找一條安全一點的船。看到船他開始猶豫,蛇頭承諾的摩托艇變成了一條只能容納三四個人的橡皮筏。加上他們一家四口,橡皮筏上一共坐了12個人。
起航后沒走多遠,海浪不斷撞擊著小橡皮筏。隨著海浪越來越洶涌,一個蛇頭見勢不妙跳下海,朝岸邊游。阿卜杜拉試圖控制住船,但一個更大的浪打過來,船一下就翻了。他試圖把孩子們的頭抬起來,讓他們不至于沉下去。但浪太大了。阿卜杜拉在水里掙扎了20分鐘,他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他記得艾蘭對他說的最后一句話是:“爸爸請不要死去。”
△一名3歲的敘利亞男童艾蘭在和家人一起逃難時溺亡
△2016年5月25日,一艘載有難民的船只在利比亞海域發生側翻
2015年10月26日,位于斯洛文尼亞農田間的小路上,數萬難民排隊前行,從空中俯瞰,隊伍綿延數公里。有歐洲媒體報道,已有數千人滯留在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的邊界,由于天氣寒冷,難民生存狀況堪憂。
△斯洛文尼亞農田間的小路上的難民“洪流”
“難民中的難民”:有國無家
阿富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持續難民潮的來源地,持續時間長達37年,至今仍有260萬注冊難民分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難民安置問題長期困擾著國際社會。
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塔利班政權倒臺以來,大約有580萬阿富汗難民選擇了回國,但是部分難民回國后卻仍然深陷人道主義危機,被國際社會稱作是“難民中的難民”,阿富汗歸國難民不得不面對自己“無處安放的命運”。
拉茲·穆罕默德是巴布拉克營地的負責人,2002年他帶領13戶從巴基斯坦回國的難民在廢墟上親手建立起了這片家園,從帳篷到土房,14年里,這里已經發展到700多戶3500多人。然而,阿富汗戰后重建工作進展緩慢,當初國際組織和阿富汗政府的許諾至今仍未兌現,營地內充滿了抱怨、憤怒和對抗的情緒。眼下,就連這道最后的防線,也正變得脆弱不堪。當地武裝組織瞄準了這塊尚未開發的土地,去年7月,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闖入營地肆意開槍掃射,導致2人死亡,15人受傷。
戰爭非但沒有為阿富汗徹底消除恐怖勢力,帶來更多的,卻是恐怖、戰亂與難民。而這種“西方干預-本國內戰-難民外涌”的悲劇“三部曲”,此后也陸續出現在伊拉克、利比亞及敘利亞。
新聞多看點
NEWS MORE
世界難民日的由來
難民問題由來已久,嚴重困擾著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社會十分棘手的問題。為保證難民的基本權利和地位,聯合國1951年召開難民和無國籍人地位全權代表會議,通過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由于難民問題在非洲尤為突出,非洲統一組織在1974年6月20日通過了一項關于非洲難民問題的公約,并決定將每年這一天定為“非洲難民日”。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把“非洲難民日”更名為“世界難民日”,以提醒國際社會關注全球各地難民的困難處境。(本文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