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中國網 宗超 攝影)
中國網財經10月10日訊(記者 李芯)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國新辦于10月10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進展成就。過去五年,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就業持續擴大,價格形勢穩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民生改善成效卓著,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還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黨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過去五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把握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使中國經濟當前有實力、今后有后勁。
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 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
寧吉喆介紹,2013-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平均每年增量44413億元(按2015年不變價計算)。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
難能可貴的是,我國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實現了價格形勢穩定。2013-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今年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
就業方面也表現出強勁動力。2013-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今年1-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974萬人。2013-2016年,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今年9月份為4.83%,為2012年以來最低。2013-2016年,農民工總量年均增長1.8%,今年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長2.1%。
“過去幾年,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搭配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寧吉喆評價稱。
中國經濟的閃亮成績,也使我國在過去幾年中,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2013-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新動能加快成長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已占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新動能加快成長。
寧吉喆介紹,在產業結構方面,在農業基礎得到加強的同時,工業水平上升了,服務業成為最大的產業。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0.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
另一方面,從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系上看,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近幾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50%多以上。雖然投資在經濟增長中仍然起著關鍵作用,但消費對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是主要驅動力。”寧吉喆表示。2016年,最終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為53.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率為44.2%,下降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消費和投資比例關系愈加趨于合理,經濟總量中內需占大頭。
此外,在過去五年中,新動能加快成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不斷提高。
所謂新動能,即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寧吉喆介紹,國家統計局對“三新”進行了初步測算。2015年,反映“三新”的經濟增加值相當于全國GDP的14.8%,沿海地區的比重還要高一些,比如上海、廣東、深圳等。“2016年的相關數據我們正在抓緊統計,總的趨勢比上年還要好。”寧吉喆稱。
民生改善成效卓著 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寧吉喆介紹,過去五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3%,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4個百分點,超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0.9個百分點。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6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12年下降2.9個百分點,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個百分點。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也是成效顯著。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5%,比2012年下降5.7個百分點。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7%,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快2.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快于全國。
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2016年末,參加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比2012年末增加9980、20750、2864、2879和3022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取得實質性進展,2016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基本醫??傮w實現全覆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5年提高到2015年的9.42年。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嬰兒死亡率由2012年的10.3‰下降到2016年的7.5‰,孕產婦死亡率由24.5/10萬下降到19.9/10萬。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
房地產調控會繼續發揮效果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寧吉喆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房地產行業總體持續發展的,但呈現出一個突出特點:分化的現象比較突出,一些一線城市和熱點的二線城市房價漲得很快。
寧吉喆表示,針對分化的形勢,對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房價只要漲得過快的,政府就會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從需求和供給等方面采取措施。“現在來看效果還是好的。像北京、上海提出共有產權住房,還有一些租售并舉的政策,這些政策對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進行了合理調節。”寧吉喆稱。
同時,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政策,比如在棚戶區改造中,增加貨幣化的購買,推出了針對中小戶型、中低價位的商品房政策,針對三四線城市就很有效果。
“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投資投機性的取向不會變,但對于居民正常的住房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我相信房地產調控政策會繼續發揮效果,特別是將會逐步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寧吉喆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