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11月14日,崳山鎮盧竹村漁民華孝國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收割紫菜。他說:“以前主要靠近海捕撈維生,前幾年經過政府引導養殖紫菜,再加上海島旅游業的興起,銷路不愁,一年收入七、八萬元沒問題。”
我市瀕臨東海,海岸線長達316多公里,海域面積14960多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10倍左右。全市17個鄉鎮中,沿海鄉鎮就有12個。位于境內的天然深水良港沙埕港,可利用工業海岸線28公里,港口岸線可布置萬噸級以上泊位30個,萬噸以下的泊位27個,可形成年6000多萬噸貨物和200萬箱集裝箱通過能力。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海洋強市”戰略,不斷加大海洋產業投入,“海上福鼎”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靠海吃海
念好現代漁業經
靠海吃海。我市積極調整海洋捕養結構比例,通過優化養殖品種,改進養殖設施,規范生產行為,提高漁業生產經濟效益,現已建成一批較具規模的有特色的水產生產基地,如硤門鄉柏洋村和太姥山鎮的樟岐、東埕等村彈涂魚養殖基地,筼筜村、小筼筜村的紫菜養殖基地,硤門的文渡蛤養殖基地以及巽城萬口網箱養殖基地等。同時各鄉鎮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名優特水產品養殖,建立紫菜和彈涂魚養殖協會等行業組織,引導組織漁民做大做強養殖產業。目前,全市養殖品種含魚蝦貝藻近30種,品種養殖產量69305噸;共有苗種場51家,其中魚類23家,年培育苗種近6億尾;紫菜28家,年培育苗種5萬多畝。擁有各類水產品加工企業170多家,加工各類水產品9.3萬噸,加工產值11.98億元。其中紫菜加工廠130多家,全自動一次加工生產線28條,二次加工生產線3條,產量1萬多噸,產值達4億多元。還通過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漁業,提高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
盯緊藍色
打造園區載體
借海之力,發展臨港經濟,為福鼎的發展展現出嶄新的前景。市委市政府堅持陸海統籌,優化海洋、港口開發布局,以環沙埕灣區域為核心,推進海洋產業、臨海產業、涉海產業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總規劃面積15萬畝的閩浙邊貿工業園區,由制造業、總部經濟、臨港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白茶產業五個組團構成。其中制造業組團,總體規劃8萬畝,與沙埕灣開發開放融為一體,重點發展汽配、通用機、泵閥特鋼、醫藥化工、食品深加工和光伏電子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臨港產業組團,規劃5萬畝,依托沙埕港天然良港資源優勢,發展臨港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等臨港產業。八尺門至釣澳沿岸重點發展船舶修造業、現代物流業;龍安、店下工業集中區重點培育不銹鋼精品產業集群和皮服箱包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閩浙邊貿工業園規上工業產值將突破1200億元,貿易總額突破100億元,成為閩浙邊界最具活力、最具競爭力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