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雪玲)5月6日,桐山溪水質自動監測站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桐山溪上游來水水質良好,已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監測站站長周陽新說:“監測站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監測項目有13項,包括水溫、PH值、溶解氧、氨氮、總磷等,做到第一時間掌握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狀況,保證南溪水庫以下河段的水質安全。
把環保優先融入率先發展的全過程,以更大的決心、更嚴的政策、更實的行動加大環保力度,這是我市破解環境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必然選擇。年初召開的市委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創建國家級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實現省級生態市”的目標。
“審批關閘”催生綠色行政
向高新技術要發展空間,圍繞優勢產業升級,引一批“補鏈型”項目延伸產業鏈,打造大集群,是我市實施經濟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抓手。福鼎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黃崇熙說:“目前園區招商已由“引資”向“選資”轉變,在選資結構上,突出產業招商。每一個招商項目,我們都會咨詢省環保專家,是否存在污染,能否治理,嚴把入門關。”
市環保部門嚴格環境審批把關,執行好國家產業政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積極參與項目審查工作,推行“容缺預審”、“一站式服務”、“馬上就辦”,提出了“增效再提速”的再承諾,即報告書、報告表、登記表的環評審批時限從60、30、15天縮減為7、5、3個工作日。報告書批前公示由受理后公示變更為受理前公示。去年以來,共審批各類項目142個,辦理項目竣工驗收、驗收備案101件,出具各類環保證明、意見、確認函151件,發放排污許可證600本。
“增產減污”產業鏈式發展
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大對污染行業的改造力度,實施集群培育、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推進產業升級。也是我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路徑。我市積極引進合成革下游產業組團,加強與廣東皮具箱包流通協會合作,建設皮具箱包產業園和專業市場,推動合成革產業鏈條延伸;引進(下轉2版)(上接1版)外地優質石材荒料,加快石材精深加工集中區建設,整合提升石材加工產業;加快推進化油器通機產業園建設,引導化油器產業向整機制造、通用機械升級。目前,福鼎工業園規劃環評已通過省級審查,文渡、龍安項目區規劃環評也已編制完成。全市合成革企業全部配套建設了二甲胺脫氨設施以及生產廢水處理設施。合成革企業所有危廢集中統一交由廈門綠洲固廢處置公司處置,并嚴格實行聯單轉移制度。工業園金屬表面處理中心正進行污水處理設施的土建工程。文渡、龍安工業項目區的集中供熱項目或清潔能源替代方案已報請市政府和上級環保部門。
“看不見”的投入,打造民生GDP
對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而言,生態投入可能是一項“看不見的工程”,但卻是最有價值的投入。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理念,我市在環保基礎設施和生態創建上不惜投入。目前,市三聯污水處理廠BOT“二擴五”項目建成投運,實際處理能力達5萬噸,污水處理各項指標達到國家排放標準,污水處理率達100%;第二污水處理廠進行管網鋪設;益民垃圾場滲濾液處理工程進行設備調試。桐山溪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會甲溪閩浙邊界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對飲用水源有效監控和污染預警。
2012年,我市在經濟健康快速增長的同時,交出了這樣一份生態建設“成績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市地表水功能達標率88%,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100%,創建省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村30個,市級生態村59個,省級綠色學校4所,市級環境友好型學校6所,市級環境友好型社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