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舉行全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我市硤門畬族鄉柏洋黨委書記王周齊同志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福建省勞動模范。
王周齊帶領廣大黨員群眾,立足村情,團結拼搏,嘔心瀝血,謀求發展,踐行“五心”(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恒心、為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工作機制,用思想大解放引領發展大提速,使一個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財負債43萬元,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變成聞名遐邇的明星村。2012年,柏洋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4.7億元,村財總收入5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50元。村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等。“五心”工作機制得到蒞臨該村調研的習近平同志的肯定,成為省、市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面旗幟。他也榮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模范帶頭人”、“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各種榮譽,受邀晉京參加國慶60周年慶典觀禮。
減債富村的“頂梁柱”。
20年前的柏洋村,是出了名的貧窮村,要說遠,25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走上一趟村部,沒個半天到不了;要論窮,村財政不僅一分沒有,而且還欠著43萬元債務;要講苦,家家竹木房、頓頓難揭鍋,村組織渙散,干群關系緊張。1994年,生意做的風生水起的王周齊,接受了群眾的信任、組織的重托,毅然放棄經營多年的生意,回村挑起黨支部書記的擔子。面對一大堆困難,他靜下心來反復思索、研究,理清思路,先燒“三把火”:一是把減債、清債作為第一個突破點,將原有的茶果廠場等連年虧損的村辦企業轉讓經營或租賃承包,甩掉包袱,輕裝上陣,并為村提供了一筆啟動資金;二是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第二個突破點,念活“山海經”,引導山區群眾種植經濟效益高的東魁楊梅、中藥材、優質蔬菜等,沿海灘涂養殖彈涂魚。經過幾年持續努力,種養業有了很大發展,成了村民收入重要來源;三是把工業強村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三個突破點,創辦了占地300畝的柏洋工業小區。目前,柏洋工業小區共有6家企業落戶,年創產值14.4億元,其中有三家企業被評為福鼎市“功勛企業”,一家企業的產品被評為省名牌產品。全村有5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轉崗就業,促進了農民的三大轉變(即農民變工人、農民變商人、農民變股東)。
回憶當年艱苦歲月,老王感慨萬千。當年,為還掉村里43萬元的債務,他毅然把多年生意上積攢的10萬元無息借給村里做周轉資金,帶領村干部三年不領鄉村兩級的補貼。為增加村財,先后投資或引進農副產品加工廠、楊梅酒釀造廠、竹筷廠、摩托車配件廠、服裝廠。為節省村開支,自己出錢,自己老伴做義務炊事員,近一年時間為民工辦伙食。到浙江聯系業務跑市場,幾個人住破舊小旅社,為省2元錢車費,自己提著沉重的設備走3公里路,疲憊交加,摔倒在路上,受傷住院,到現在腰椎骨頭的舊傷還時有發作。一樁樁,一件件,當年的艱辛創業的歷程,不服輸、不認命的勁頭,成為柏洋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新村建設的“設計師”。
柏洋村原有大小自然村25個,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條件落后、環境惡劣的偏辟山區。2002年以來,搶抓福寧高速公路、福溫鐵路建設機遇,實施造福工程。為了做通群眾思想工作,讓山里的群眾同意搬出老家到新地方,挨家挨戶做工作,曾在一個月里開了21場群眾會議。他立足實際,分類分步實施,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雙重傾斜照顧,免費劃撥宅基地,補助建房啟動資金,對搬遷戶子女入學、小額信貸、扶貧資金等優惠照顧。大力引導造福工程搬遷戶發展商貿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多種行業。十多年間,不斷籌措資金,陸續完成了造福工程新村水、電、路、電話、電視“五通”,建設了新村衛生所、學校、文化中心、農民公園等。如今,柏洋村自然村減少到5個,原來的一片棄渣地發展成近3000多人口的中心村,寬闊整潔的水泥街道兩旁連體別墅樓群鱗次櫛比,花園式的學校、村委辦公綜合樓、民族風情公寓,基礎設施完善的居住環境,綠蔭掩映的農民休閑公園,與村民秩序井然的生產、生活景象共同構成了一幅亮麗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從而也遂了王周齊多年來的心愿。王周齊將它取名“永和新村”,寓意為畬漢兩族人民永遠團結、友好、和睦、繁榮。
群眾冷暖的“貼心人”。
經濟發展了,村財增加了,要造福群眾,讓群眾享受發展的成果,這是老王一貫的理念。在他的主導下,柏洋村為村民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在國家規定的惠農政策基礎上,村里另外出臺優惠措施,由村集體出資,承擔了所有村民的“新農合”、“新農保”費用, 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每月200元的生活補貼。設立柏洋村黨員幫扶基金會、教育幫扶基金會,為60歲以上黨員每月發放200元的生活補貼,幫助困難群眾、困難學生解決生產生活就學等方面困難。投資150多萬元,興建930平方米的孤寡老人安置點和1800平方米的老人和諧公寓,對全村26戶41位低保對象及孤寡老人進行集中安置,并為每戶配置家具廚具及日常生活用品。多方努力,組建福鼎市柏洋惠民擔保有限公司,專為“三農”小企業和農戶提供貸款擔保,村里300多戶農戶通過擔保貸款5000多萬元,為群眾解了發展生產資金短缺之急。一系列的普惠措施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更好地營造了和諧的氛圍。
美麗柏洋的“追夢者”
20年的艱苦奮斗,柏洋成功變身,擺脫了貧窮落后的今天,老王又在想什么呢?當人民日報記者采訪他時,他說 “村里土地、資源、市場都有限,不可能再引進企業。工業化的路子走完了,我想接下來該走第三產業的路子。我想辦些大酒店、大超市、大市場,將來專門為村子周邊的核電站、旅游區提供服務。不光為了我們村,也讓周邊更多的村民和我們一起改變,變商人、變創業者、變得更有夢想!”。年近六旬的老王始終保持一顆激情向上的心,始終在不懈的追求他的“柏洋夢”,下步計劃已經成竹在胸:繼續加快建設和完善柏洋造福工程、農村商住樓、客運站、物流中心、百貨超市、農貿市場、孝文化主題公園、書畫院、柏洋會場(含文化中心)、廉政教育基地、衛生所、幼兒園、農民休閑廣場、四星級柏洋大酒店等設施。規范提升600畝東魁楊梅基地、800畝彈涂魚養殖基地和1500畝無公害茶園基地;不斷完善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力爭到“十二五”規劃末,全面實現“三三一”工程,即“工農業生產總值達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村財收入1000萬元”。同時,建設山上生態農業觀光區,山下工業企業集中區,公路沿線優美住宅區,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突出產業發展,體現文化內涵,更加和諧富裕的美麗柏洋! 曹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