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墻的小橋下,歡快的流水一漾一漾,不斷親吻著小魚兒的額頭,俏皮地給它們戴上白色的小浪花;小鳥兒乖巧恬靜,溫柔地棲息在小溪懷中,只露出一頭秀發;三五成群的白鷺踮著足尖,像一個個白色的小精靈,在園區上空彈奏著大自然的鋼琴曲……3月13日,春色中,太姥山鎮瀲城村農民創業園在我們眼前展現它的驚艷。
2012年,瀲城村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和生態示范村。瀲城村是如何從一個負債30萬元的貧困村,成長為風景如畫的富裕村呢?翻開瀲城村的一組綠色賬本數據對比,或許我們可窺知一二。
270萬元vs9.38億元
“我非常喜歡這種以休閑農業為主題的生態景區,每次到這里游玩心情都很好,既可以看到紅豆杉,又欣賞了美景,小孩可以在園區里采摘果實,真是太美妙了!”經常帶著小孩到瀲城村農民創業園的市民吳女士,對瀲城村的美景贊不絕口。的確,經過多年的保護和修復,瀲城村已經成為我市亮麗的“生態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2006年“桑美”臺風重創瀲城村,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變成一堆廢墟。根據市政府災后重建規劃,瀲城村獲得了270萬元的生態補償基金和土地整理項目補貼。利用這筆資金,瀲城村加快修復古村落,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同時在城外建設集中安置點,就是現在的瀲城新村。
瀲城新村坐落在古城堡外,占地120畝,一期投入400萬元,目前一期統一規劃建設連體別墅120戶,二期正在建設中。村委會主任繆進由介紹說,這些新建的農民連體別墅,村民只需自付1/4的費用,房子立面裝修由政府買單。統一的裝修,使得別墅更顯整齊。
為了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瀲城村利用生態補償基金,向村民租用土地,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再成片轉租,以此來盤活村里的土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
2009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王承謀抓準時機,回到瀲城村,利用當年建好的新房子,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在9萬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王承謀說。
繆進由告訴記者,村里每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王承謀靠旅游增收只是村里生態致富的一小部分。目前瀲城村已引進6家企業,帶動當地70%村民就業。去年,瀲城村實現總產值9 .38億元,村財收入9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580元,分別比2006年增加了9倍、100倍、6倍,位居全省前列。
6萬噸vs 100噸
進入瀲城村,村頭便是2006年落戶的安諾紙業公司。“我們公司打造的是花園式工廠,公司的綠化面積占到總面積的40%。”公司負責人江慶峰介紹,公司的理念是做好環保才能持續發展。
投產以來,公司投入3000萬元購買環保設備,生產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可以達到飲用水的標準,且產生的污水經過處理可再次作為生產用水循環使用,達到污水0排放。一般企業生產一噸紙需耗水30噸,安諾紙業生產噸紙只需耗水10噸。安諾紙業還嚴格防止大氣污染,燃料燃燒效率可以達到98%,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到國家標準的一半。
江慶峰介紹說,公司每年采購6萬噸原材料,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大部分材料都經過循環利用,公司每年形成的廢漿只有100噸,而這100噸的廢漿雖企業自身無法再次循環利用,但可以生產加工一次性拖鞋等用品,因此公司將其轉賣給下游企業。做好自身環保的同時,安諾紙業還支持瀲城村的環保事業。村主任繆進由介紹說,安諾每年投入30萬元公益金,支持村里發展生態等公益事業。
企業也為瀲城村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安諾紙業人事部李晶晶介紹說,公司現有員工800多人,其中瀲城村村民占60%。2010年,李晶晶從福州辭職回到老家,并進入安諾紙業。“公司待遇不錯,為員工辦理社保、醫保等,且離家近,交通方便,廠區內有ktv、網球場等娛樂文體設施,在企業生活也是豐富多彩。”李晶晶說,“比我外出務工月收入還高600多元呢!”
1畝vs 3000畝
在瀲城村的山坳中,有一大片溫室大棚,大棚中掛滿番茄。這是福建省綠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種植基地。目前基地面積3000畝,主要種植以色列品種的番茄,產品主要銷往上海。”公司老總潘明輝說,因為是反季節蔬菜,現在正是收成季節,每天可以采摘番茄40噸。
2006年,土地整理項目使分散的土地被集中,綠鑫農業落戶瀲城村,除了土地,看中的正是瀲城村良好的生態。“瀲城村在風景區太姥山下,空氣清新,周邊沒有污染工礦企業,具有良好的生產環境,這是我們選址瀲城村的重要原因。”潘明輝說。
2009年,綠鑫公司建立農民創業園,以家庭農場的方式運作,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導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專業合作社,連片開發經營農民流轉的土地。農民可以從土地入股中分得紅利,還可以在周邊企業當工人,每月增加工資2000元。如今綠鑫創業園里承包20畝以上土地的農民有20多戶。基地為當地120多個50歲以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每人月均收入近3000元。
“過去我家種一畝水稻,按畝產千斤算,除去投入的種子化肥農藥,到年底算賬,能賺上200元就了不得了。現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把地租出去就有六七百元收入。”看示范園里人流穿梭,58歲的農民費作展十分激動,他說,2010年開始,他把自家1畝地流轉給綠鑫農業公司,夫妻兩人承包了100畝西紅柿種植管理,去年凈賺了5萬多元。
潘明輝對未來有更長遠的規劃——發展休閑農業觀光園,并建立“開心農場”。2012年,綠鑫提出發展休閑農業觀光園的構想,按照規劃,觀光園占地20畝,將由采摘園、生態辦公室、生態餐廳、田間農民學校等幾個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