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十八大報告有一個章節專門論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白琳的石材產業、沙埕和崳山的海洋捕撈業都是資源性產業,都曾十分興旺。三個鎮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課題,就是主導產業的轉型。其實,三個鎮都已在探索,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可喜成效。新的起點上,在推進主導產業轉型與鎮域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
□ 白琳鎮黨委書記 吳杰
白琳鎮是福鼎的工業重鎮,是全國十大石材出口基地之一。20多年來,我鎮立足資源優勢,建成占地千畝的金山工業區,工業區內集中石材企業300多家,其中規上企業35家,年實現產值20億元,創稅收6000多萬元,轉移勞動力2萬余人,帶動20多項配套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受玄武巖開采量下降等因素影響,我鎮經濟發展遇上瓶頸。為克服資源掣肘,再鑄經濟強鎮,通過實施“321”工程,即建設三個交易市場、兩個項目集中區和一個商住新區,著力于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鎮域經濟結構的調整:
改造提升石材加工業。鼓勵技術創新,開發下游產品,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建成寒洋石材荒料交易市場,支持企業引進外來石料加工,實現以玄武巖加工為主向多品種石材加工的轉型;規劃建設占地300畝的嶺尾洋石材精深加工區,引導上規模、上檔次石材企業入園區落戶,形成老區向新區延伸搬遷,提升產業層次。
大力發展臨海產業。大力推進總投資10億元(集綜合碼頭、物流倉儲、鋼材貿易于一體)的名京物流鋼材交易市場和總投資7億元(集糧食物流、儲備加工、交易為一體)的豪邁物流糧食加工交易市場等一批省市項目建設。打造南派工業項目集中區,引進石林管樁制品、南江乙炔等項目落地,打造成為承接浙南及長三角產業拓展的平臺和白琳鎮域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