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勞動實踐基地接受教育,讓他們從勞動中悟出生活的真諦。
“黑板上種田”、“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育模式近年來廣為人們詬病。市區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通過開辟勞動基地,提供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吃苦耐勞精神,鍛煉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等。勞動實踐基地不失為市區學生校內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
5月28日,市區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教室內,桐北中心小學的同學們正聚精會神的做面具。“我很喜歡來勞動實踐基地,因為在這里不會感到枯燥。”一位叫李煊燁的同學告訴記者。在勞動實踐基地因為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受到學生們的歡迎。據了解,每天有300多名師生到該基地參加勞動實踐活動。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一代學生幾乎是在蜜罐中長大,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很少,以至于削落了勞動本領。據勞動實踐基地的老師說,有次組織三年級學生種菜,好多學生把菜根給摘掉,老師發現后問:“你們怎么把菜根摘掉了呢”?學生回答說:“菜根不能吃,種下去干什么?”像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案例還很多。
鑒于此,基地從實際出發,將學生勞動實踐內容細化為學農、學工、服務、自理、公益、手工藝品制作等六大類,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特點開展不同勞動實踐教育,改變市區學生勞動實踐薄弱現象。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勞動基地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四季柚、福鼎大白毫茶等家鄉名優農產品培植,邀請農林專家進行講座和現場指導,扎根鄉土,創造本土特色的勞動實踐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從小立志成為農村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新型的建設人才。此外,基地經常組織學生為孤寡老人挑水、洗衣被,爭做小工人小農民等活動,讓學生明白勞動的真諦。
市區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自2001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共接納了市區19所中小學2500多個班級近50多萬人次師生前來開展勞動實踐教育。“下一步,基地將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做好示范和輻射作用。”基地德育處主任劉經風說。
□ 曾云端 陳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