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畬族歲時節俗,有很多跟漢族同胞一樣,但有自己的特點,有的相當有代表性。但真正能稱得上畬族年節的節日只有過年、清明(含三月三、谷雨)、五月節、七月半,外加一個嘗新節。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被福鼎畬族當做年節過的節氣,也是在一個節日里唯一舉行兩場祭先祖活動的節日。 之所以說清明含三月三和谷雨,是因為這三種不同的稱呼其實是同一個節日,只是區別在于畬族人民選擇過節的時間不同。各姓氏過哪個節,各有選擇,藍氏大多數是過清明節,鐘氏、李氏大多數過三月三,雷姓大多數過谷雨節,吳姓畬族隨附近村落過節。 此時節要進行家祭、墓祭,且準備豐富的食物,是春節后又一個走親訪友的時節。因清明后正是農家進入育秧耘田的大忙季節,此時不走動,就要等到七月半了。有畬歌唱道:“清明谷雨不使看,立夏小滿當沒閑,芒種夏至田補(插)了,我郎要來七月半”。 “篙伲粿”是這個節日的時令食品,也是祭祖宗、掃墳不可缺少祭品。“篙伲”取自福鼎畬族語音直譯,漢語叫“鼠曲”。用“篙伲”嫩莖、葉、黃花加工成“篙伲粿”,略帶草綠色,有菊香,吃在嘴里韌而滑、芬芳適口,有養胃清脾、清熱解毒、溫腎之功效。 除此之外,畬族群眾要在清明“掃墓”,一般會去很多人,并帶簡便食品分發來看掃墓的群眾,叫分“墓餅”。掃墓祭祀的時間可靈活安排,可以在清明節日前后八天內進行,也就是清明日前三后四也可以擇日進行。有些畬族群眾還寫清明祭文祭墳。 清明前后,還要種芋頭、種姜、采頭春茶、過烏飯節。其中,“烏飯”由烏稔嫩葉熬汁蒸煮而成,是一種適應節令的飲食養生習俗,因食之有益,逐漸推廣出去,在民間久遠流傳。